在填写大学申请表的时候,麦克斯·李(音)选择不申明自己的种族。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听起来像华人,但他还是选择了“不愿公开”这个选项。
有人建议克拉拉·陈(音)不要参加中文大学先修课程考试,因为大学招生人员可能会根据她的姓氏假设她已经会说中文,这可能会影响到她的分值。她改为参加法语先修课程的考试。
玛丽莎·李(音)从小热爱竞技象棋,会花很多时间研究自己最喜欢的一些棋手的比赛,比如鲍比·费舍尔。但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她几乎没有提到自己的这个爱好,因为担心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太符合亚裔刻板印象。
“现在想想有点难过,”20岁的李女士在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法说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活动。”

10月,最高法院听取了“公平招生”组织提起的诉讼中的论点,该组织指控哈佛大学系统性地歧视亚裔美国申请者。
该组织表示,与其他种族群体相比,亚裔申请者的“个人评分”一直较低——这是对自信、好感度和善良等特质的主观评分。
2019年,一名联邦上诉法院法官裁定,该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种族因素符合严格的宪法标准。即便如此,这起诉讼似乎证实了许多亚裔美国青少年一直在私下揣测的事情,多年来,他们淡化自己身份的某些方面,或者改变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以便让自己像学生、家长和大学招生顾问所说的“不那么亚裔”。
亚裔美国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非常多样化,学生并不符合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但在竞争激烈的名牌大学录取名额的竞争中,申请者的大部分人生经历必须浓缩到约500个字里,许多亚裔美国学生敏锐地意识到什么是不能做的。
虽然很难衡量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但在许多亚裔美国人社区中,学生可能看起来“太亚裔”的传闻已经变成了一种公认的智慧,还有一种说法是,亚裔美国学生必须在学业上达到比其他族裔更高的标准,才能进入同一所学校。
公平招生组织在简报中指出,“存在一个完整的行业帮助他们在大学申请中显得‘不那么亚裔’”。该组织指出,《普林斯顿评论》2004年出版了一份广受欢迎的备考指南,建议亚裔学生尽量掩瞒自己的种族身份。

许多家庭仍在寻求专业建议。在采访中,大学招生顾问谈到他们如何引导亚裔美国客户远离所谓的典型亚裔活动,比如中文学校、钢琴和横笛等印度古典乐器。
他们还有别的建议:写移民家庭的艰辛故事太过普通。还有,没必要在通用申请表的种族那一栏打勾,除非你是拉丁裔或黑人——这么做可能不会影响你录取的几率,但也不会有帮助。
哈佛和平权行动支持者认为不存在对亚裔的惩罚,事实上,种族只是用来评估申请者的诸多因素之一。校方表示,在对一个课堂的塑造上,不只是种族,学术兴趣、地域、政治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都是他们努力去实现的。支持者指出,亚裔美国申请者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今年他们占了所有申请者的28%,比2013年的近20%高出许多。而相比之下,亚裔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大约在7%。(今年录取的学生约15%为黑人;13%为拉丁裔;3%为美洲原住民。)
但是哈佛的自辩根本无法打消许多亚裔美国人的疑虑。顾问们表示,学生对自己太过亚裔的担忧只能说是有增无减。
得克萨斯州的大学入学咨询公司常春藤学者的创始人萨沙·查达说,他的公司的拉丁裔客户往往会在大学申请中强调其族裔身份,以及与西语裔文化组织的往来,然而对于亚裔美国学生,他们经常给出相反的建议,敦促他们回避那些“经典的亚裔活动”,从而提升入读美国精英院校的几率。
“这可不是什么美差,我要去告诉九年级生有些乐器他们是不能碰的,有些学业追求是他们不能有的,因为他们的族裔身份导致这会有损他们的形象,”查达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