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 — 根据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5月份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进一步下降,连续第12个月下滑。今年的前五个月,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68亿美元(人民币4,125.1亿元),同比下降28.2%。在中国创办了好几家公司的连续创业者安德鲁·杨(Andrew Yang)在采访中感叹初创企业融资难:“这个圈子里就没钱了。和之前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就有机会去实践是截然不同了。”

投资中国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在疫情初期,中国采取了“封城”等严格的管控措施,但在那段时间,外资投资中国的欲望依旧强烈。2019年至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连续3年刷新历史纪录,2022年1至11月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1.16万亿人民币,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中国经济在疫情管控放开后,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复苏,反而出现了不少疲态。2022年GDP增幅3%和2023年GDP增幅5.2%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自2008年起在中国经营投资基金的资深风险投资人杰弗里(Jeffrey)在电话采访中对记者表示:“中国的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去容纳大量的外资去参与了。”他认为中国风投行业的风口已经过去。

南加州大学商学院劳埃德·格雷夫(Lloyd Grief)创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保罗·奥兰多(Paul Orlando) 擅长中文,他曾在香港、意大利和美国的投资业工作,也为不少初创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告诉美国之音:“代表外商直接投资的很大一批美国科技公司和投资人已经撤退。”他举了在深耕中国多年,积极寻求投资机会的著名风头机构Y Combinator,红杉资本为例,2019年Y Combinator停止中国分支的运营,红杉资本则在2023年将中国子公司分拆为一家独立公司。

他解释道:“中国的竞争力不如以前,劳动力成本更高,年增长率也不像以前那么快,新冠疫情期间的限制措施凸显了无法忽视供应链风险,还有无法忽视的政治风险。这些风险几年前就已经存在,但因为近来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和中国影响他国内政的多个例子使得投资中国的风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长期从事美中跨境投资的弗兰克·刘(Frank Liu)曾在外资热衷投资中国的时期,组织了好多次外国投资人在中国的考察和路演,为他们搭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但他引进的这些外资已经纷纷离开了中国。他提到,中国政府瞬息万变的政策也是外资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

“外资,特别是美国人,和中国国内投资人的风格不太一样,他们喜欢长期投资,所以对你(即政府)的政策稳定性看得很重”,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整肃了补教行业、娱乐行业、游戏行业等,每一次都让相关行业的公司蒙受损失。去年12月,中国公布限制网络游戏行业的草案后,腾讯控股等科技巨头的股价暴跌,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

中国企业家寻找政府投资

“现在中国创投圈里都没钱了,创业者也很少了,”杨先生对美国之音说道,“即使还剩下的,你也看不到他们活跃了。”

曾经和外国投资人合作过的创业者杨先生感叹在中国的创投圈中,无论是外资还是民间资本都在经过了几年的打压之后,举步维艰。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案例数从2021年开始逐年下降,2024年第 一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数1,496起,同比下降36.7%。外币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47.9%。

杰弗里认为有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背景的基金的入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外资撤退带来的空缺。刘先生认为现在中国投资领域的不少机会人民币基金也能消化,外资撤出带来的影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象征意义则体现在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渐行渐远上。

但杨先生却从自身经历出发,表示现在除了人工智能、芯片这些受到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仍然可以顺利融资,其他的创业者都非常艰难。他计划在2020,2021年左右为公司进行下一轮融资,因为疫情而耽搁了。他原本以为疫情过后经济能迅速复苏,没想到融资反而愈发艰难。他目前靠努力开拓产品销售勉强能维持公司的现金流,但也目睹了很多同行产品开发到一半因为没有新的融资跟上不得不破产。

杨先生还提到:“既然是国有资本那么一定不是纯市场化的,很多时候,要拿到投资,还要有关系。如果是民间资本投资,即使没有关系的草根,也有机会拿到投资来创业。”

舆论导致外资对中国的看法发生变化

奥兰多教授提到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中国视为一个他们永远无法获得公平成功机会的地方,甚至是一个积极与他们作对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可以进入的大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业间谍活动、甚至对新疆和香港局势的了解的更多担忧也导致了这种心态的转变。当然,人们对生活在中国的兴趣也减少了。新冠时期的经历太极端了。如果没有住在中国或真正花时间在中国,就更难知道自己在投资什么。”

他最近被邀请去上海做一个咨询项目,他的朋友知道他要去中国时非常震惊,担心他无法安全返回中国。他认为这样极端的反应“没有必要,但可能很有代表性”。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去年3月24日,中国当局以涉嫌非法经营拘留美国尽职调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北京办事处五名中国籍雇员。中国的有关部门8月前往美国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上海分公司,对员工进行问话。除此之外,也有英国公司和日本公司在中国的员工被中国当局扣留的案例。

六月初,美国艾奥瓦州康奈尔学院(Cornell College)四名在中国任教的教师在参观吉林一个公园时被刺伤。6月24日下午,江苏省苏州市一辆日侨学校校车在公交车站接送学生时,遭到一名中国男子袭击,导致一对日本母子受伤。一名在校车工作的中国女子也遭到攻击受伤。

杰弗里在采访中提到,几年前,中国人对于外国的资本与技术是一个积极并且向往的态度,但是如今,中国互联网上充斥着反美,反对西方国家的情绪。外国资本和外国公司开发的产品常常被带上“辱华”标记,成为了负面的象征。他很反感这些民族主义言论和不友好的舆论氛围,也承认这会削减外商投资中国的兴趣。

中国政府释出欢迎外资信号,但事实胜于雄辩

中国总理李强2月28日在会见美国商会会长苏珊·克拉克(Suzanne Clark)率领的商会代表团时邀请美国和其它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并呼吁华盛顿不要采取与中国脱钩的政策,共同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

中国在疫情之后也大力推行免签政策,增加国际航班,试图增加西方国家与中国民众间的交流。但刘先生对记者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一年内也曾努力促成外国资本与中国企业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但是并无成效。相反,越来越多相熟的外国,特别是美国投资界人士离开了中国。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国际商务研究主任威廉·芮恩施(William Reinsch)在电子邮件采访中指出:“尽管中国声明欢迎西方投资,但国家安全部突袭西方公司办公室和拘留员工等行动发出了比政府所说的任何内容都更强烈的信号。”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 在星期二(6月25日)刊登于《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采访中称中方对参加美使馆活动的中国公民进行了骚扰。

“他们告诉我们,也告诉全世界,他们希望促进民间交流,但这种事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常态。几乎每一次公共活动都是如此,” 伯恩斯对《华尔街日报》说。“这是严重的背信行为,我们希望中国三思。”

在宏观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上个月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增加关税,欧盟和加拿大也跟进了。中国则警告可能对欧盟进口的猪肉征收临时反倾销关税,

美国财政部上星期五(6月21日)发布了一项《拟议规则制定通知》(NPRM),将限制和监督对中国人工智能、计算机芯片和量子计算领域的美国投资,中方则回应称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

由此可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短时间内并无改善的迹象。但杰弗里表示他对中国经济和外商投资中国的意愿“并没有舆论那么悲观”。他说:“如果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外商投资就能回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