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是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事情。
十年前,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准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全球最大的银行展开了激烈竞争,希望能成为承销商。2014年9月19日的开市钟声响起时,股票交易员们欢呼雀跃,在西装外面套上了橙色帽衫,那是阿里巴巴的代表色。那次IPO募资250亿美元,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还有许多中国公司在美国筹集了数十亿美元。
那些日子已经彻底成了过去。三年来,华尔街再未见过中国企业IPO有类似的盛况。事实上,枯竭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公司在美国股市筹集了约5.8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上个月的IPO。
随着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的恶化,中国企业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不受政治关切所累的海外股票市场。

中国国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中国政府推动加强对股市控制的举措之一,监管机构加大了上市难度,大幅放缓了国内上市的速度。今年到目前为止,约有40家中国公司在国内上市。据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它们筹集的资金不到30亿美元,与往年通常到了这个时候筹集到的资金相比,仅为一个零头。
如果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今年中国IPO的数量将是十多年来最少的。
与过去中国科技公司的数十亿美元上市交易推动了中国私营企业的黄金时代相比,现在上市放缓是一个重大转变。之前,上市带来的丰厚回报重塑了初创企业融资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境外私人资本,同时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国外。
这种转变显示出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是如何对私营企业加以重塑,将其牢牢置于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控制之下的。官员们强迫成功的企业退市,将企业家送进监狱,并且会突然出手,禁止蓬勃发展的行业盈利。
香港的经济研究公司东方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安德鲁·科利尔表示:“许多通过私营企业和股票市场进行的资本运用,对党的影响力构成了潜在风险。”
习近平的打压行动引发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科技行业跌掉了数十亿美元的身价,并促使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大幅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与此同时,随着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中国公司不确定,如果它们试图在美国上市,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审视。“没有人真的想试水,”北京明势资本的董事总经理杨慕融表示。
今年2月有报道称,创办于中国的在线购物公司希音(Shein)寻求在美国上市,参议员马可·卢比奥得知后敦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人,如果希音拒绝分享与中国政府关系的信息,就要阻止它上市。
“今天,中国公司选择在哪个市场上市,除了其基本的商业价值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地缘政治考虑的产物,”曾与日本科技巨头软银集团以及华平投资合作投资中国的美国投资人于丹说。

四五年前,一家成功的中国公司只要手里握着一个大市场,就是一个有前途的上市公司候选。“当时你会问‘你们为什么还没有在海外上市’,”于丹说。“但现在,问题变成了‘你为什么要在海外上市’。”
目前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大多是在2018年至2021年间上市的,当时投资者争相投资满帮集团和看准科技这样的初创企业。满帮的应用程序帮货运客户和卡车司机之间建立联系,而看准科技则运营着一个求职平台。
繁荣时期于2021年中结束,当时中国的叫车公司滴滴出行在没有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批准的情况下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那个时候,滴滴在中国的用户数量超过了优步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用户数量。上市两天后,中国当局强迫滴滴停止注册新用户,并接受网络安全审查,因为担心上市可能意味着该公司将不得不把中国人的数据转移到美国。
不到六个月,滴滴就退市了。此后,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尝试在海外证券交易所如此高调地上市,中国监管机构也对有意上市的公司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今年,阿里巴巴取消了通过在香港上市剥离一个物流业务部门的计划。
长期以来,中国的私营企业不得不想办法避免受到当局的打压。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和深圳成立了两家主要的证券交易所,属于中国经济转型改革的一部分,但IPO主要限于国有控股公司。
分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