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莫斯科一个巨大的中国主题公园入口处的宝塔屋顶下,阿廖娜·伊耶夫斯卡娅正在完成她的大学作业。以雕梁画栋的亭台、拱桥、池塘和孔子塑像为背景,一位朋友用手机拍下了她滔滔不绝谈论公园的情景——全程使用的是普通话。
19岁的伊耶夫斯卡娅说,她选择在莫斯科城市大学学习这门语言,因为她相信中国正在崛起,如果会说这门语言,就会拥有更好的前景。她现在是这所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莫斯科的许多高校现在都开设了类似的课程。
“许多年轻人想去中国留学,”伊耶夫斯卡娅说。“中国有很多的机会,”她还说。“它太酷了,而且发展得很快。”
在一个直到前不久还崇拜一切西方事物的国家,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向往的时尚潮流。
中国汽车已成为莫斯科街头的一道常见风景。俄罗斯精英阶层开始雇佣中国保姆,以便让孩子从小学习普通话。首都的博物馆和表演中心争相举办中国的展览和演出。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当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过去三年让俄罗斯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东方,它不再是欧洲的异国情调替代品,而是商业、旅游和研究的主流方向。”
他还说:“俄罗斯人民以极大的兴趣追逐这一趋势,好像他们刚刚发现了另一个星球。”

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已成为克里姆林宫在公开场合最好的朋友,尽管一些俄罗斯官员仍对北京的意图深表怀疑。中国提供了外交支持,并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两人都对着镜头热情地微笑。此外,中国还帮助俄罗斯填补了因西方制裁而无法购买的消费品空缺。
所有这些都助长了俄罗斯各地掀起日益高涨的中国商品及文化追捧热潮。
在莫斯科,为数不多开设中文课程的公立学校都出现了超额报名的现象,普通话不仅是语言大学的常设课程,也进入了工科院校的课堂。据一家知名招聘网站称,近年来要求掌握中文的职位空缺大幅增加。
来自中国的戏剧导演在曾经接待的多是西方顶尖艺术家的俄罗斯剧院上演根据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剧目。今年4月,莫斯科一家大型博物馆举办了来自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瓷器、陶瓷和其他文物展览。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在书店里摆在显眼位置。
1月下旬,莫斯科市政厅装饰了市中心以庆祝春节,在步行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并在红场旁边安装了一只拥抱圣诞树的大熊猫。
莫斯科地铁设立了一列红色的中国主题列车,并将地铁路线图翻译成了中文。该市的广告牌和国家电视台上出现了习近平“最喜欢的名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就是其中之一),中餐馆在俄罗斯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瓦伦丁·果戈利是一家为俄罗斯精英阶层提供保姆服务的公司创始人,他说他一直在努力满足对中文保姆日益增长的需求。他说,对于这样的人,现在的工资达到了每月5000美元,以俄罗斯的标准来看,这已经很高了,但“招聘的过程仍然相当艰难”。
他说,说英语的保姆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但说汉语的保姆已经取代了说法语的保姆,排在第二位。

“人们现在把中文看作补充英语的第二语言,”果戈利说。他的公司仍然叫做“英语保姆”。
中国汽车成为了俄罗斯青睐中国的一个日益显著的标识。汽车市场咨询公司Autostat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汽车已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仅去年一年就售出逾90万辆。相比之下,2021年约为11.5万辆。
俄罗斯电台主持人谢尔盖·斯蒂拉文是YouTube上一个汽车博客的创始人,过去,他经常在欧洲各地旅行,评论欧洲汽车。现在,他博客里几乎出现的都是中国品牌。
“宝马仍然更有声望,”他在谈到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偏好时说。“但我知道有人从保时捷转向了理想。”这个中国汽车品牌如今在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
人们对中国货无疑热情高涨,但对西方产品的渴望仍挥之不去,近年来它们越来越难买到。
在莫斯科,开中国车的出租车司机表示,如果价格相同,他们仍宁愿买一辆德国车。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取笑中国车的视频。在一段视频中,一名俄罗斯男子将一辆中国车作为礼物送给女友。她一看到那辆时尚的汽车,脸就沉了下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