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大亨李兆基于周一去世,享年97岁。他为逃离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难民的中产阶级后代建造了数万套公寓,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他创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宣布了他的死讯。声明没有说明他去世时身在何处,也没有解释死因。
步入古稀之年后的李兆基通过精明的金融投资变得更加富有,一些人因此称他为香港的沃伦·巴菲特。在他去世时,《福布斯》杂志估计他的身价为292亿美元,使他在世界富人榜上排名第63位。
李兆基于1976年创立恒基兆业。2019年91岁的他辞去董事局主席兼董事总经理职务时,该公司已拥有1万名员工,业务范围也从房地产开发扩展到酒店、百货商店和天然气分销。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黄金和货币交易商,后将利润再投资于房地产。大多数投机者和开发商更喜欢香港岛价格较高的地块。但李兆基确信,来自大陆的勤劳、上进的难民及其后代将使房地产价格飙升。他抓住机会,在与大陆接壤的新界购买了大片廉价的农地。
他说,他的商业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趋势:工资的上涨速度远远快于房价的上涨速度,这使得数十万购房者和租房者都能买得起公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恒基兆业在沙田新建了一个小镇,成为50多万人的家园。
李兆基对他的官方传记作者梁凤仪说,“年轻夫妇都选择住在自己家里,不像传统那样和父母同住。”

李兆基本人住在他的公司在香港各地建造的诸多外观平凡的住宅大厦中的一座里,闲暇时喜欢和其他大亨一起打高尔夫球。
随着房地产业务的发展壮大,李兆基让大量亲属进入管理层,包括他的子女和侄子侄女。其中至少10人担任高级职务;他的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于2019年成为联席主席。
李兆基的大部分慈善事业都是通过李兆基基金进行的,为香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提供建筑资金和奖学金。该基金会还资助了中国大陆农民和乡村医生的职业培训。
他说,自己曾经考虑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投资,但最终决定留在香港。“其他地方税收太高了,”他在1997年告诉《福布斯》,并指出,他在1996年获得了3.4亿美元的免税股息,并将这笔意外之财中的大部分投入了他的房地产企业。“利润不可能像滚雪球一样增加。”
李兆基于1928年1月29日出生在中国南方广州附近的顺德县,父亲是李介甫,母亲是陈鸾凤。他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外汇交易商,1948年,当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即将在内战中战胜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时,他被父亲送到了香港。
李兆基十几岁就开始从事黄金交易,先是跟着父亲,然后自立门户。成年后,他决定转到香港,从事房地产开发。1963年,他与另外两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新鸿基地产,13年后,他又创立了恒基兆业。

1981年,恒基兆业成为上市公司,但大部分股份由李氏家族成员持有。
李兆基偶尔会与亲戚在生意上发生争执,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与结婚15年的妻子刘惠娟的关系。两人于1981年离婚。“我不会再结婚了,因为我害怕女人只图我的钱,”他告诉他的传记作者。
他的遗属包括他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他的妹妹——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冯李焕琼。
在20世纪末,经济和政治趋势削弱了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当初正是这个市场让李兆基得以跻身世界顶级富豪之列。随着中国接受资本主义改革,外国投资者纷纷在大陆设立工厂和办事处,上海挑战了香港作为亚洲卓越金融之都的地位。1997年,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中国,这座岛屿城市失去了一些自由商业中心的光环。随着在香港设立办事处的公司越来越少,当地房地产市场停滞不前。
李兆基的批评者预言他的帝国会衰落,称这是一个警示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企业的规模超越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时,就会面临种种危险。
2001年,《远东经济评论》在一篇有关李兆基的长篇报道中称:“李兆基是二战后亚洲一代华人企业家的典型代表。”该杂志写道,尽管李兆基在动荡中建立了一个盈利的帝国,但他“很难为新一代和新的商业环境做好准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