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份报告,记录了一家中国服装公司与强迫劳动可能存在关联。英国议会议员在去年11月的一场辩论前引用了这份报告,批评中国实行“仿佛来自于另一个时代的奴隶制和强迫劳动”。
但该服装公司的子公司、为各大品牌生产服装的盛泰提起了诽谤诉讼。12月,英国一名法官做出了裁决:该案将继续审理,这可能导致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被判支付赔偿金。
针对研究中国公司侵犯人权和安全问题的智库和大学出现了一系列法律挑战,该初步裁决是最新一例。为了阻止不利报道,一些公司以诽谤指控进行反击。这些报道引发了政治争论,有时甚至导致出口限制。
近年来,中国公司向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提出诉讼或发出威胁性律师函,试图压制负面信息的情况已有十宗左右,其中一半是在过去两年内发生的。这种不寻常的策略借鉴了企业和名人用来阻止媒体报道负面新闻的伎俩。

研究人员警告,中国公司正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法律策略,可能会让那些揭露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内部问题重重的商业行为的批评者噤声。他们表示,法律行动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了寒蝉效应,在许多情况下给他们的组织带来了财务压力。
这一问题变得愈发突出,美国众议院中共问题特别委员会于9月就此举行了听证会。
该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共和党众议员约翰·莫勒纳尔在听证会上表示,卷入诉讼的研究人员“要么保持沉默,在中国共产党的施压行动下退缩;要么继续讲出真相,独自承担这些诉讼带来的巨大声誉和财务成本”。
他还表示:“中国共产党利用美国的法律体系让那些可能在美国揭露他们的人噤声。”
随着美中在贸易、技术和领土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加剧,中国企业与批判性研究人员之间的斗争也不断升级。
华盛顿已采取措施限制中国获取人工智能所需的芯片等资源,最近几天,特朗普政府对所有中国进口产品加征了10%的关税。北京则采取了反击措施,包括限制稀土矿物出口、对谷歌进行反垄断调查等。

过去十年,研究人员主要依靠公开的记录、照片和视频记录了中国存在问题的商业行为。这些报告有助于揭示为美国和欧洲公司生产的产品如何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中广泛存在的强迫劳动。研究人员还揭示了潜在的安全漏洞,引发了国家安全担忧,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争议的关系。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雇佣西方法律团队,以诽谤为由来对抗此类报告。
最早的案例之一发生在2019年,当时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威胁起诉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这是一家澳大利亚智库。ASPI此前发布了一份报告,指控华为为一个非洲国家联盟提供的服务器将数据发送到上海。
2020年,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向澳大利亚政府提出了一份包含14项投诉的清单,希望解决这些问题以改善两国关系。这些包括澳大利亚对ASPI的资助,华为在报告发布后曾游说停止这一资助。(根据该机构最新的披露,截至2024年,澳大利亚政府仍在继续对其进行资助。)
华为和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未回应置评请求。
ASPI仍然是中国公司针对其研究课题(包括强迫劳动的使用等问题)进行威胁的目标。该智库的法律费用,包括处理与中国相关的法律事务上花费的时间成本,已从2018年的零元增至21.9万澳元,几乎占其1250万澳元年预算的2%。
“大量的法律信件,骚扰,不停到处宣称‘我们要起诉你,’”ASPI主任丹妮尔·凯夫说。“这非常有压力,而且目的就是让你分心。”
最近,一些公司也对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出了类似的威胁。
埃里克·塞尔斯是美国企业研究所专注于美中技术政策的研究员,他曾在9月收到律师函,要求他撤下他与人共同撰写的一篇关于中国无人机公司奥特尔机器人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在行业刊物《国防新闻》上发表,称中国制造的无人机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因为它们可以绘制美国基础设施地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