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在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全面爆发之时,北京最时尚的购物区之一仍然熙熙攘攘。人们浏览着高档香水,在咖啡店外闲逛,在网红面包店外排起长队。
这正是中国政府希望看到的情景,因为它正在为中美贸易可能全面破裂做准备。由于特朗普总统对中国商品维持至少125%的关税,中国发誓不会让步。除了用自己的关税进行回击——对所有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84%的关税——中国政府还承诺,将通过让人民增加消费来弥补对出口的打击,而出口是中国经济目前所依赖的。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周日发表评论称,“面对高关税持续压缩对美贸易空间,我们更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即使在征收关税之前,中国的国内消费也很疲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乏力,工厂纷纷关闭,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作为许多中国中产阶级家庭财富基石的房产价格暴跌。
就连北京购物区太古里的热闹景象也具有欺骗性。中国人外出时越来越倾向于寻找便宜货或只是随便逛逛。
38岁的曲楠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创始人,他坐在太古里的一家星巴克里,但什么东西都没喝,只是在那里见朋友。
疫情前,瞿南外出就餐时一顿饭随便就花掉大约两三百元。但从疫情以后,他的业务减少了20%,现在只有高质量的餐食才能让他付出那样的价钱。
“这个价格我还不如自己做,”他说。“现在的人消费观也改变了,你不用去说,大家也会去有一个针对性、性能性价比的选择。”
贸易战可能会让人们对消费更加谨慎,而消费恰恰是政府更优先考虑的问题。如果出口大幅放缓,从中国南方的服装制造商到东部沿海的厨房电器制造商,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伤害。反过来,这可能会导致工资下降或失业率上升。
“经济是一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统一的,都是这些人,”中国商务部下属一家研究所的研究员周密说。
在贸易紧张局势开始升级之前,已经有迹象显示中国人开始增加消费。
以旧换新的政府激励措施刺激了汽车或电子产品的销售。德意志银行3月份发布的一份中国消费者季度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财务状况比一年前好,52%的人愿意增加支出,这是一年来最多的。
在本月中国清明节长假期间,游客涌入旅游景点和餐馆。官方数据显示,国内旅行者达到1.26亿人次,消费了575.5亿元。这两个数字都比前一年增加了6%以上,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
但随后,特朗普向中国征收了惊人的新关税。中国也以相应的关税作为回应。
在某些方面,美国人更有可能直接受到关税战带来的价格上涨的影响,因为进口商品构成了美国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如大豆和农业设备,而不是消费品。自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征收关税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使其供应链多样化。现在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是巴西而不是美国。
在中国,耐克等许多知名美国品牌不必大幅提高价格,因为它们的许多产品都是在美国以外生产的。一些美国的电子产品或汽车,比如雪佛兰,价格会大幅上涨,但美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本来就一直在下降。
42岁的叶毅(音)是北京的一名葡萄酒进口商,理论上他会受到关税的伤害。他销售的纳帕谷葡萄酒每瓶售价约1000元。
但他说他并不担心中国的新关税,因为这么贵的酒反正也没人买。这种酒一度受到商务宴会的青睐,但随着客户越来越注重成本,他们会选择来自澳大利亚或智利的更便宜的葡萄酒。